我知道了
直播间传递“百年炉火”

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学初二(9)班 李欣雨

指导老师 宁雪红

推开木格窗的刹那,麦香裹挟着炭火气扑面而来。斜对街的烧饼铺升腾起袅袅青烟,70岁的大爹正将半个身子探进砖炉,藏青布衫的后背洇着深深浅浅的汗渍。我正诧异,这古板老头怎舍得大敞店门?却见炉灶旁支着三脚架,手机屏幕在烟雾中忽明忽暗——大爹竟在抖音直播做烧饼!

老花镜滑到鼻尖,大爹布满裂口的手指笨拙地戳着屏幕。面团在他掌心跳跃,擀面杖起落间,案板发出沉闷的声响,面粉纷纷扬扬落进阳光里。大爹总说:“手艺人指尖有温度,机器轧的面没有灵魂。”忽然想起,幼时我总爱伏在案边,看他把面团揉搓成浑圆月轮,再魔术般变出芝麻流心的烧饼。

直播间人数悄然攀升。镜头里,大爹手臂青筋凸起,将饼坯拍进芝麻堆的动作依旧带着狠劲。油刷在焦黄油纸上欢快舞动,面皮逐渐绽放出金黄的花边。当他把烧饼按进炉膛时,弹幕突然沸腾起来:“老爷子小心烫!”“这手法绝了!”斑驳的砖炉映着跳动的火光,也映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惊叹之语。

汗珠顺着皱纹的沟壑滚落,大爹却浑然不觉。他正用豁口的瓷碗舀馅料,豆沙在粗陶碗沿拉出琥珀色的丝。这时,有观众问:“能看看老炉子吗?”大爹愣了一下,把镜头转向墙角那座祖传砖炉,炉壁上还留着太爷爷刻的“丙辰年造”。青砖被百年炭火淬炼成黛色,裂纹里嵌着岁月的痕迹。

直播结束已是暮色四合。大爹坐在藤椅上,手机还在不停震动。“真没想到……”他摩挲着祖传的枣木擀面杖,“当年饥荒年月,这炉子救活半个村的人。如今倒要靠它挣吆喝。”晚风穿堂而过,吹散他鬓角的面粉,露出星星点点的白。

街灯亮起时,竟有年轻人循着直播找来。他们举着手机拍摄砖炉,拍摄老榆木案板,拍摄大爹龟裂的手掌揉捏面团……面团在无数镜头前舒展,炉火明明灭灭,将大爹的背影投射在斑驳的砖墙上,那影子时而与太爷爷的、爷爷的重叠,时而被跳跃的弹幕切割成光斑。

夜风送来新出炉烧饼的焦香,混着直播间此起彼伏的点赞声。大爹笑出满脸沟壑:“明儿教你们和面秘诀!”声音惊起檐下春燕,扑棱棱掠过百年老炉,朝着缀满星星的夜空飞去。

教师荐评

这篇文章选材新颖、描写细腻且立意深刻。读罢不禁莞尔:原来,那些被我们匆匆掠过的生活褶皱里,藏着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大爹的烧饼铺子,是许多人记忆中童年的坐标。砖炉、枣木擀面杖、粗陶碗,这些物件守着几代人的生计与尊严。可谁能想到有一天,这座百年老炉竟会被直播间的弹幕点亮?

直播间里那句“老爷子小心烫”,是比芝麻更温暖的甜馅。当年轻人用表情包和点赞声将传统手艺环绕时,古老的技艺卸下了沧桑的铠甲。大爹揉面的身影在某个瞬间,与太爷爷佝偻的背影完美重叠——这不正是最动人的传承吗?

酣畅淋漓地读完全文,蓦然发觉:原来,代际之间的墙,从来不是岁月砌成的,而是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递过去一把梯子。

文章最妙之处,在于结尾春燕掠过老炉飞向星空的意象。这让人恍然醒悟:所谓坚守,未必是固执地背对时代,而是像大爹那样,把祖传的和面秘诀变成直播间里的“明日预告”。传统手艺的灵魂,本就可以乘着科技的翅膀,飞向更广阔的苍穹。

亲爱的同学们:或许你觉得“传统”是课本里僵硬的词汇,是博物馆玻璃后的标本。但请看看大爹的面团吧——它在百年老炉里膨胀,在直播间绽放,最后化作春燕翅下的风。

当你路过街角的老茶馆,不妨驻足片刻。听一听紫砂壶倾泻茶汤的潺潺声,看一看茶宠包浆里的岁月年轮。若你举起手机记录,或许会突然懂得:我们可以成为薪火的传递者。

炉火映着荧屏,愿你们都能成为那个既懂得抚摸祖辈掌纹,又敢于触碰时代脉搏的少年——因为最好的传承,永远发生在“此刻”!

——点评老师 宁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