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碧血长空撼童心 少年立下强国志

本报记者 邓 园 毛占海 骆宁宁 通讯员 余佳岭

图为南京市鼓楼区小记者寻访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

图为小记者们在展馆内聆听讲解员讲述英烈故事。

图为小记者在公墓区向烈士献花。

5月5日,一改五一小长假前几天的火热氛围,一场春末的凉风细雨,滋润了燥热的南京城。本报记者和来自南京市鼓楼实验小学、芳草园小学的十名《周报》小记者,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寻访位于紫金山北麓的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开展“大手拉小手 回望烽火路”——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融媒体新闻行动。在参观中,共同回望航空烈士们在80年前战火硝烟中碧血长空的感人故事,感怀与传承他们的爱国热忱与国际主义精神。

1.航空救国燃斗志

“同学们看,咱们纪念展馆的外形像什么呢?”当讲解员抛出问题后,小记者们一边歪着头观察,一边议论起来。“尖尖的顶很像战斗机!”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蔡思宁率先抢答,得到了讲解员的认可。“纪念展馆的主体建筑外形呈机翼状,如果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两架展翅飞翔的战斗机。”讲解员告诉大家,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国空军将士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为赢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积极号召和组织爱国侨胞学习航空技术,培育航空人才。而中国共产党早在建党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建立空中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选派进步青年学习飞行知识,为新中国的空中力量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前,我国各地已有航校陆续创办,从最初创办的北京南苑航空学校,到培养航空人才最多的杭州笕桥航空学校,一批批飞行员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训练,在抗日空战中英勇作战,不畏牺牲,为保家卫国立下不朽战功。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纪安琪说:“这些飞行员是翱翔天际的勇者,具备过硬专业技能,驾驶战机与敌人殊死搏斗;他们更是怀揣爱国情怀和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

在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旗杆石墩基座上,刻着这样一句鼓励词:“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句话后来被广泛流传为航校“校训”。芳草园小学四(8)班的殷小晴、李士衡和孙瑞希一起跟随讲解员深情朗读了这段文字,殷小晴说:“这句话被镌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是对祖国的挚爱、对侵略的憎恶,才能让优秀的飞行员如此坚定和决绝!”

2.并肩作战齐亮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维护人类正义、捍卫世界和平的战争。中、苏、美三国军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结下了深厚友谊。讲解员告诉小记者们,抗日战争期间,苏联先后派遣2000多名志愿飞行员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制定作战计划、训练飞行员;美国陈纳德将军组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又称“飞虎队”,2000余名美籍飞虎队队员在援华作战期间牺牲,也有200多名飞虎队队员被中国军民营救,许多中国人在营救过程中献出了生命。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葛一菲说:“你来帮我我帮你,在同仇敌忾的抗战中,体现出并肩作战的情谊!”

从高志航路,到黄莺路,再到陈怀民路……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陈望舒发现,纪念展馆中的小路都是以航空烈士的姓名命名的。来之前,她就了解过许多航空烈士的感人事迹,如“中国空军抵御外侮捐躯第一人”黄毓全、牺牲时仍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的阎海文,但马尔琴科夫(苏联)、罗伯特·亨利·莫尼(美国)等外籍抗日英烈的事迹,她在展馆中第一次听闻。很多飞虎队队员每击落一架日机,就会在自己的座机上涂一颗“战绩徽章”,“这体现了飞行员的非凡自信以及对共同胜利的信心!”

在纪念馆中,小记者们被这样几件展品深深吸引——血幅。从讲解员口中,他们了解到,来华参战的美国飞行员的军装上都缝有这样一块布,上面写着“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救护”的中文字样——这块缝在飞行服背后的布被飞行员们称为“血幅”。“许多援华美军飞行员在迷路、事故或被日军击伤而迫降、跳伞后,因为有血幅作‘身份证明’,得到了中国军民的积极救护。”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钱熙媛说,从“救生文书”到“友谊见证”,这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与大爱。如今,这份情谊也还在继续着:2016年,美国飞行员格伦·本尼达的儿孙来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捐赠了格伦·本尼达作战时穿的美国军服,以及几枚勋章,这是格伦·本尼达生前最珍爱的东西,现在,他的爱也被献给了曾救助他的中国人民。

3.逐梦蓝天守初心

从纪念展馆中走出来,沿山路拾级而上,石阶最高处矗立着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碑身上端呈英文字母“V”形,象征胜利。碑后方矗立着30座呈弧形排列的英烈碑,镌刻着4299名中外抗日航空烈士的英名。讲解员带领小记者们来到一块不起眼的石碑旁,上面镌刻着“郑少愚”的名字和殉职事略。

郑少愚早年在南京求学,考入玄武湖畔的五卅中学读高中,后来在父亲的鼓励下,考入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据郑少愚在笕桥航校的同学回忆,他平生只有两大爱好,一是读书,二是助人。每月发饷后,他只留一点勉强生活,其余则都寄给了‘穷朋友’——所谓‘寄给穷朋友’,就是我们后来所知道的‘交党费’。”讲解员告诉小记者们,在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后,郑少愚于193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他走上了抗日前线,先后参加过保卫南京、武汉、徐州等地的数十次对日空战。周恩来一直关注着郑少愚的成长,多次叮嘱他“注意安全”,并赞誉他是“抗日英雄”。1942年郑少愚率队前往印度卡拉奇接受美国援助飞机,返航途中不幸遇难牺牲,年仅29岁。

“这次任务郑少愚原本不用亲自参加,可他想尽快熟悉新式飞机的性能,掌握飞机的驾驶技术,去了却再也没能飞回来……”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刘音韵说,郑少愚挺身而出的担当意识和爱国热情,是他留给新时代青少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鼓楼实验小学五(2)班“航空迷”张又嘉说:“如今,我国航空事业取得了诸多成就,国产大飞机实现商业化、新一代隐身战机技术进入新阶段、航空发动机取得突破……这些成就,一定可以让航空烈士的英灵在‘返航’时为之振奋!”

硝烟散尽,英雄不朽——离开航空烈士公墓,回到纪念展馆外围,我们看到一架战机模型还停留在那里——相信正如小记者们所说的那样,烈士的英灵一定会返航,回到他们曾经倾洒热血的地方,为如今的和平欢呼,更为新时代的航天成就骄傲!参观纪念馆的青少年和小记者们,也在心中种下爱国情,立下强国志。

想详细了解本次活动视频,请扫描上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