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市义庄小学六(3)班 李 想
指导老师 杨玉旖
我的祖籍是嘉兴,从小常听父母提起“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一个既熟悉又神秘的名字,每每听他们讲述时,总能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着骄傲的神情。这个假期,我终于有机会来到这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湖畔,一叶扁舟静卧,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红船”。
“1921年,中共一大会议在上海秘密召开,为了逃避敌对势力的侵扰破坏,会议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条船上进行。”走近红船,透过推窗,狭窄的船舱里,朱红色的方桌和白色的瓷茶杯映入眼帘,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到了百年前。那时,一群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一袭长衫,一心救国……
参观完神圣的革命红船,我们步入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这座“工”字形建筑矗立于南湖南岸,四周有56根檐柱。门楣上,镶嵌着“南湖革命纪念馆”七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妈妈告诉我,那是邓小平爷爷题写的。跨入纪念馆内,喧嚣瞬间被隔绝在外,庄严肃穆的气息将我包围,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影像……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屈辱,到中国人民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不断探索抗争,再到最终胜利的全过程,鲜活地展现在眼前。我仿佛穿越时空,时而为革命胜利倍感振奋,时而为革命将士的牺牲悲痛惋惜……
走出纪念馆,微风拂面,思绪却仍沉浸其中。我深知,那段历史我们须时刻铭记,并将其化作前行的力量。但我又心有疑惑,似懂非懂,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样传承“红船精神”呢?
正当我思索时,一位老人的身影吸引了我的注意——他是陈永康爷爷,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他是共产党员,也是“赤脚医生”。古稀之年的他早已退休,村里也有设施完善的卫生院,但每天上午,陈爷爷家里还是有很多人来来往往,村里人习惯来找他量血压,有小伤口也会找他消毒包扎。
“陈爷爷一辈子勤勤恳恳地为村里人看病治病,在诊室的时间比在家还多,有时,晚上还要出诊……”爸爸告诉我,“陈爷爷就是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行为体现了‘红船精神’!”
我懂得了,和平年代传承“红船精神”就是要像陈爷爷一样,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初心,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辱使命,在日常工作中勇于创新!
这篇习作以小作者参观“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个人见闻,将宏大的“红船精神”具象化,借助陈爷爷的日常奉献,巧妙回答了“和平年代如何传承精神”的疑问,展现了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坚守,彰显了“红船精神”的传承与时代意义。情感真挚,笔触细腻,体现了作者对革命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对传承的思考。
文章开篇通过回忆父母讲述南湖故事时的骄傲神情,引出对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向往,情感真挚自然。参观时的细节描写生动具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小作者内心的震撼与敬畏。文中对红船的描写尤为精彩,没有堆砌形容词,而是聚焦在“朱红色的方桌”和“白色的瓷茶杯”上,使画面跃然纸上,对革命先烈的追思呼之欲出。正是这些带着生活痕迹的物件,让历史从教科书里走了出来,化作可以触摸的温度。那位“头发花白”的陈爷爷,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并没有刻意把他塑造成英雄,而是写他家里总有许多人“来来往往”的场景,展现平凡中的伟大。伟大并非遥不可及,就蕴藏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感受到小作者独到的思考力。
这是一篇兼具历史情怀与现实关怀的佳作,展现了小作者扎实的写作功底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最可贵的是,文章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思考过程,层层递进,逻辑自然,首尾呼应。从父母的骄傲,到自己的困惑,再到遇见陈爷爷后的顿悟,逐步深入核心。品读这样富有生命力的文字,令人动容,牵动人心。
这是一场“10后”少年与百年红船的相遇,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或许“似懂非懂”,但那份赤诚之心尤为珍贵!
——点评老师 杨玉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