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研制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世界先进的雷达,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系列化发展……他坚信“中国人一定能行”,终其一生为祖国国防事业打造“千里眼”。他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新中国成立75周年前夕,王小谟被追授“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要为国家站岗放哨”
1961年,从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专业毕业的王小谟,被分配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十四研究所,从事雷达研究。
雷达被称为国防“千里眼”。当时,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迫切需要研制出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面对严峻的形势,王小谟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出世界一流的雷达,为国争光!”
1969年,响应国家“三线”建设号召,王小谟投身贵州黔南大山,创建电子工业部第三十八研究所,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岁月。
住在四面透风的油毡茅棚里,交通不便、食物匮乏……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72年,王小谟被任命为总设计师,主持研制首部国产三坐标雷达。
经过十余年的大胆创新、潜心研制,历经无数次试验失败,1984年,我国第一部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三坐标雷达在贵州山沟中成功问世!
此后,我国三坐标雷达一举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我国防空雷达从单一警戒功能向精确指挥引导功能的重大跃升。三坐标雷达家族由此成为我国国土防空网的主干力量。
打造中国自己的“争气机”
预警机被称为“空中帅府”,上世纪90年代,预警机已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1992年2月,王小谟主持我国预警机装备的论证与研制。当时,两种观点相持不下:一部分人认为需求紧迫,“造不如买”;王小谟等人则主张自主研制。王小谟深知“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从国外买省时省力,但一旦战争爆发,国外只要卡住几个配件,我们买回来的预警机就用不了了!”王小谟据理力争。
夏天40多摄氏度的高温,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90分贝以上的噪声,都没有让王小谟退缩。“一定要争口气!”他在条件简陋的试验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只为早日实现心中蓝图。
历尽艰难成伟业。多年攻关,研制团队突破了100余项关键技术,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30项,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功能最多、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
“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
这些场景,很多老同事历历在目:在预警机工程的关键时刻,王小谟顶住遭遇车祸和癌症的双重打击,坚持在病房里交流工作;临终前,他刚刚结束化疗,就直奔会场阐述预警机总体关键技术……王小谟说:“成长、奉献于这个时代,我感到非常幸运。”
2013年,王小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拿出500万元奖金中的450万元,又多方筹集2000万元,设立了雷达创新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在雷达和预警探测技术领域做出贡献的年轻人。
为了使年轻人得到锻炼,他经常组织专题讨论,听取大家的意见;他把重要的设计方案交给年轻人做,同时又给予具体指导;他牵头编写的《雷达技术丛书》,影响了几代雷达人的成长。
“中国梦,往大了说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在我这里,就是要把中国的预警机做到最好,做到卓越。”王小谟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年轻人陆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领军人才,为我国预警机事业积蓄了发展后劲。
2023年3月6日,王小谟溘然长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