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搬新书“比赛”

靖江外国语学校六(5)班 孙凡茜

指导老师 孙亚萍

开学第一天,一大早,同学们就来到学校。“排队,准备搬书!”老师一声令下,我们齐刷刷地向体艺楼进发。

体艺楼书香洋溢,一摞摞书成堆成捆,高低错落。终于找到我们班的新书区域,呀,这么多,该怎么运回去呢?就在大家眉头紧蹙时,老师大声宣布:“还是按队伍顺序依次领取,量力而行,谁的书搬到教室时最整齐,谁就是搬书比赛的冠军。”

第一小组的同学首先挨个领书。大个子小徐同学当仁不让,只见他一撸袖子,甩甩头,耸耸肩,潇洒地拎起一个扎得四四方方的大包裹,随即迅速一甩,包裹借势趴到了他的肩头。天哪,这包裹少说也有50斤,他却能“轻飘飘”举起,看来这个暑假在家没少练呀!

小陆也不服输,将一摞书拎起来掂了掂,可右肩明显往下沉了几下,嘴角也咧到了耳根,口里“嘶嘶”个不停,看来这捆书对他来说有点够呛。小陆自知力不从心,只好重新挑选了旁边一捆小一点的。

终于轮到我,我试图像小徐那样也提起四五十斤重的《练习与测试》,可费了好大劲才拎起来,却不能往前走一步。我只好换个轻一点的,捧一摞《补充习题》吧。我的手掌穿过中心的绳子,轻而易举地拎起往教室走去。不好,飘起了丝丝细雨,可不能让书本淋湿,我猫着腰,尽量用身体遮住书本。这个姿势格外别扭,手臂直往下坠,手中的书本越发沉重。眼看同学们从身边超过去,越走越远,有两人合作喊着口号的,也有像我一样气喘吁吁的,更有把书扛在肩上大摇大摆的……

就在我不知所措时,正巧碰上折返回来的小徐同学,见我这副狼狈样,一把夺过我手中的《补充习题》。此时发现,我的手掌被勒出了深深的印痕,竟然舒展不开。小徐也已经筋疲力尽了,我赶上一步,抓起旁边的绳子,两人并肩往前走。“几番折腾,一摞书已不再齐整,看来赢不了比赛了!”听了我的嘟囔,小徐笑着说:“现在考虑的是怎么安全运回教室。”我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就是胜利!”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书本终于全部运回了教室。大家面色通红,双腿发软,汗流浃背!这时,老师大声宣布:“搬书比赛圆满结束,我们都是胜利者!”教室里一片欢呼,成就感溢满每张脸庞。

教师荐评

劳动创造美!一段不算远的路,走得如此狼狈不堪;一件不算大的事,写得如此真实有趣。开学第一堂劳动实践课就这样开始了。搬书,在同学们眼中可是一件美差,既是劳动实践,又可大显身手。同学们咬紧牙关也不松手,大汗淋漓也不放弃,半路散落也不泄气。当缕缕书香溢满教室之时,同学们个个小脸涨红,后背已濡湿,手心已勒红,但都静静地、轻轻地翻阅,享受着劳动成果的美好。

第二天,一篇篇与搬书相关的习作新鲜出炉了。就像小作者这篇《搬新书“比赛”》,抓住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搬书的有趣场面。力大如牛的小徐“当仁不让”,企图逞强的小陆“不肯服输”,力不从心的小作者“狼狈不堪”……每个同学都是那么有趣、那么鲜活,这有赖于小作者的用心观察,让小伙伴们的形象跃然纸上。

小作者不仅眼睛在“动”,思维也在“动”。搬书之余,她肯定在考虑着如何将人物典型化,聚焦特征动作就是她的高招。“撸袖子”“甩甩头”“耸耸肩”“拎起”“一甩”“趴到”……劳动能手小徐仿佛从我们面前大步流星地走过。而小陆的“掂了掂”“咧嘴角”也增添了不少“笑果”。那么传神,那么恰当,这有赖于小作者对词语的精心锤炼。

思维“动”,情感更在“动”。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善用心理描写,巧借比喻修辞,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为有情。小作者用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打开生命的“触角”,在观察中感知并拥抱生活。文章如何做到感情真挚,无疑,小作者给了我们答案:“写真”“写细”就是最好的方法。

——点评老师 孙亚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