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杨善洲: 播绿深山的“草鞋书记”

杨善洲曾任云南省保山地委书记,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为国家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被誉为“活着的孔繁森”。2019年,杨善洲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脚穿草鞋入田头

解放初期的云南保山,由于山区面积占91.79%,土壤贫瘠,种植方式落后,农业产量很低。作为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奔走于乡间,足迹遍及保山地区所有县乡,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杨善洲在报场镇开辟了半亩粳稻实验田,用“三岔九垄”式插秧,一亩地可以提高产量三四百斤。为了让群众也能熟练掌握这一种植技术,他常年深入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时还在用这个“三岔九垄”法。

为了适应保山的自然条件,杨善洲实施了“坡地改梯田”、“条田”改造,还开辟了茶叶、苞谷等各种试验田。每次下乡的时候,杨善洲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茅草鞋,深入到田间地头,与群众一起劳动,他也因此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

 

一生清廉扬正气

杨善洲公私分明,从不占公家一点便宜。即使是从保山回100多公里外的乡下老家,他也不用公车。他说:“回家是私事,不能用公车。”他不徇私情,从不为亲属开方便之门。他说:“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

杨善洲下乡调研,帮助偏远乡镇教师家属办理“农转非”,帮助百姓钉马掌,教年轻石工砌石头。看到别人缺衣少吃他出钱送衣送粮,别人养蜂他出钱买蜂箱,农民有困难他出钱帮着买种子肥料。有人劝他不必这么做,他却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

几十年里,杨善洲不知为多少群众散过钱财,帮多少百姓解了忧困,而他自己一家却始终过着清苦的生活。他常年住在办公室旁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张木桌,一张木板床,床上一个草垫子和草席;穿的总是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夏天草鞋,冬天胶鞋;喜欢抽烟,却舍不得抽纸烟,天天带一包烟叶子、一支烟斗在身边。他走到哪里,谁也看不出他是个干部,曾经有几次去宾馆开会都被服务员挡在门外。

 

小树汇聚成林海

1988年3月杨善洲正式退休。他回到老家施甸县,在家乡海拔最高的大亮山上带领群众造林致富。

万事开头难。没有路,杨善洲就挑担往山上运树苗;买树苗资金不足,他就提个口袋下山捡别人丢掉的果核。他还常常背个粪箕到村寨路上捡骡马粪、猪粪,给树苗做底肥;他坐长途车颠簸几百里,从怒江引来红豆杉,从大理引进梨树苗……1990年林场修公路,为了省钱,杨善洲找来仪器,又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一万元。

作为林场的指挥长,他只接受每个月70元钱的生活补贴。林场多次想给他增加补助,他总是说:“我上山是来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树苗儿一片片扩展,一年年长高,长成了林子,汇成了5.6万亩的林海。林海招来了云、蓄住了水,大亮山在水的滋养下“活”起来了。有关部门算了一笔账:整个林场约有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有3亿多元!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作出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他说:“这笔财富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群众的,我只是代表他们在植树造林。实在干不动了,我只能物归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