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佳作推荐

“躺平”的王老师

无锡市新吴区旺庄实验小学六(2)班 朱恒毅

指导老师 孙建红

这学期有点意外,让我“邂逅”了一位“躺平”的老师——王老师。

这不,星期五发生了“脏衣服事件”。王老师大手一挥:“自己事情自己解决,协商去吧,双方满意就行。”协商结果:从未洗过衣服的红,星期六在家查阅了很多资料,才勉强将娜新衣服上的污渍洗干净,双方就此雨过天晴了,红由此还学会了洗衣服。

王老师“躺平”,大多是在处理学生间的“纠纷”时,用他的话就是你们“自己协商去吧”。没想到,“抄作业”事件,王老师也让我们协商解决。

“你们俩这么要好,自己协商解决去吧!”王老师依然大手一挥。

刚开始,我和军面面相觑。王老师就在不远的地方看着,啥也不说。我们想了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问题出在抄作业的“抄”上。于是,我拿来作业本,把军抄我的那两道题目,详细讲解给他听。一遍,两遍……等我们回过头来时,王老师已经悄悄离开了。从那以后,军再也不抄我的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他总是请我讲给他听。

学生之间的事情,有时并不是那么好协商的。上一次,王老师就付出了“痛失”几根头发的代价。也不知怎么了,平时相处非常好的两位女同学竟然大哭大闹。一连两次协商未果,双方针锋相对,只能演变为三方协调。

“教不严,师之惰。你们的事,我是有责任的。不就两根头发吗?”说时迟,那时快,王老师已经从自己头上拔下两根黑发。

“老师,您……”“这下,行吗?”“老师,您本来头发就不多……”

“夸我聪明就直说嘛!哈哈,我可听说,拔一根长十根噢。再次协商去吧!”王老师大手一挥。不到五分钟,这两人又来到王老师面前,深深鞠了一躬。

王老师真的“躺平”了吗?直到昨天我去教师办公室,才恍然大悟。

“我们也应该学学王老师,学生之间的事让他们自己协商解决。哪像我们,一有事情发生就‘教育’得口干舌燥的。”“人家王老师从教多年,经验丰富,注意积累,教育心得写了厚厚一大本呢!”……

一股深深的敬意从我心底油然而生,原来“协商解决”竟然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是我误会了王老师呀!

说王老师“躺平”,只是在处理学生“纠纷”时,等到当事者双方都协商好了,王老师也只是大手一挥:“去吧!”事情的解决仿佛没他什么事,协商好的同学之间也从此风平浪静。

全文以小作者对“协商解决法”的逐步理解和对王老师的看法变化为线索,从旁观者的视角、当事者的身份,来感受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同学之间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琐碎事,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协商解决。“脏衣服”事件的协商,使红学会了自我解决问题,还获得了一项技能;“抄作业”事件的协商,使小作者从事件中获得了正能量——军虚心求教,我担负起帮助同学的责任;“扯头发”事件中,王老师以拔两根头发转移矛盾,使两位大哭大闹的孩子重归于好。

无论是默默无语,还是幽默风趣,都彰显出王老师高超的教育技巧。小作者也在协商解决法的领悟中,对王老师肃然起敬,收到“口服心服外带佩服”的效果。

协商解决法,将“人教育人”转化成“事件教育人”。老师近在咫尺,却故意让学生协商解决,是让孩子从整个事件中汲取正能量的有效途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如果遇到事情,都能吸取正能量,这样的学生思想一定会健康:反之,如果学生从事件中吸取负能量,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譬如校园霸凌事件,就是因为霸凌孩子吸取了某些事件中的负能量,来满足“自我心态”而导致的。

教育指点,容易勉强;自我领悟,心志如刚。面对纷繁复杂的琐碎事,“躺平”的王老师的“协商解决法”值得点赞。

——点评老师 王信标

 

美了时光,甜了心境

常州市钟楼区清潭中学七(9)班 陈烨姳

指导老师 王婷娜

清风拂过,麦浪翻腾,舌尖的那一种清甜,恰似心中的一丝甜香,芬芳四溢。

麦芽糖在口中融化,带来一股淡淡的麦甜,与这初夏的晚风相伴,美好而适宜。我细细观察,轻轻抚着饱满的麦穗,想象着一粒粒麦种变为麦芽糖的漫长之旅。

那一种甜,最初始于冬日播下的一粒麦种。一百二十天,让一粒小小的种子长出丰硕的麦穗。播种、出苗、越冬、分孽、扬花、灌浆,再到最后的成熟……麦苗历经风吹日晒、冰霜雨打,饱尝生存之苦,但它仍顽强地破土,向阳而生!这是对生活的执着与热爱。苦尽甘来,品味到了丰收的那一种甜。

“藏在一粒种子心中的信念,预示着一个不能即刻证明的生命奇迹。”保持着一颗赤诚的初心,才能创造成功的甜蜜。

去壳剥谷,并不是小麦最终的归宿。一些丰满圆润的麦穗被单独挑出,经历泡发、萌芽、蒸煮、发酵、沥水、熬汤、拉糖,最终成为坚硬的乳白色麦芽糖。

一次次的锤炼,不仅是对麦粒品质的考验,更是对手工艺人的极大挑战。他们手法娴熟,但制作工序繁琐,耗时耗力。那一种清甜的背后,蕴涵着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汗水。所谓苦尽甘来,这小小的麦芽糖自然是来之不易的。

“匠人之心,一艺之魄,极致之志。”那一种似乎朴实无华的甜蜜背后,更是人们的执着与坚持,是“匠心聚,百业兴”的匠人匠心,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好品质。

“路也漫漫,遥遥其途。心向往之,虽远莫阻。”心怀一份不懈的毅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也能寻觅到人生中的那一种甜。

麦芽糖的甜蜜渐渐散尽,那一抹夕阳也悄悄离去。唯有那一种混杂着麦香的清甜在心中挥之不去,美了时光,甜了心境——那一刻,我竟是痴了。

 

童年采橘,“果”然有趣

镇江市丁卯中心小学   五(6)班 袁龙浩

指导老师 赵 颖

快瞧,书桌前的那张照片里,小男孩咧着嘴,牙齿露出来晒太阳啦,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手里还拿着一串又大又圆、橙黄橙黄的橘子。小男孩攀在一棵橘树上,脚踩着树冠,满脸洋溢着喜悦。没错,照片中的这个小男孩儿就是我!

这棵橘子树可比我的年龄还大呢。它在我故乡的老房子门口站了十几年。每年橘子丰收时,过路的乡亲们会摘一两个尝尝。那橘子甜中带酸,很受人们喜欢,吃过的都赞不绝口,直呼“好吃!”也是一年秋天,橘子丰收之时,记录下了这张照片。

那年,我个头不高,还很淘气,叫着嚷着要自己摘橘子,爷爷不答应,要替我摘。我坚持要自己摘,爷爷只好同意,再三叮嘱我注意安全,看着我抱着树干往上爬,爷爷在树下随时准备接住我。

我爬呀爬,就像蜗牛一样,往上爬一米,往下滑半米。我满头大汗,喘着粗气,终于爬到了树冠的位置。站稳后,我小心翼翼地往树枝那儿挪,手一伸,竟然摘到了一串又大又圆的橘子!我开心极了,脚踩着树冠,像胜利的大将军,“爷爷,看,我采到橘子啦!”我咧开嘴笑了。

这时,我感觉眼前白光一闪,往下一看,妈妈举着相机把我这美好的瞬间记录了下来。

我放下照片,不禁想念起故乡的人、故乡的事,还有我的童年时光……

 

阿“胖”烧饼传奇

南通市海门区海南中学  2318班 陈紫萱

指导老师 龚锦辉

空气中飘来阵阵焦香!伴着风,迎面吹来烧饼的香味,勾起我的食欲。

不远处有家烧饼店——“阿胖烧饼”。

店老板是位中年汉子,不算高,大肚腩,健壮结实,和蔼可亲。店不大,很简陋,顾客却不少。

烧饼师傅忙个不停,但也不过就是那几个简单的动作,重复不停。动作娴熟,好像永远有做不完的烧饼,接不完的单,于他而言,做烧饼这件事似乎闭着眼都能完成。他时不时拿起测温枪测测炉里的温度,我好奇地问:“叔叔,要达到多高温度才可以做烧饼?”“280℃到300℃左右吧!”“这么高啊!”这才发现,烧饼师傅把烧饼放进炉子里的那只手的手背是通红的。这只手触碰的是煤炭的温度、烧饼的温度,也创造着生活的温度。他那装袋子的手也很熟练,有时袋子不太好打开,他就把袋子轻轻往肚子上一拍,袋口竟神奇地张开了。

烧饼上的芝麻有黑的,有白的,还有黑白相间的,代表着不同的口味。其中,椒盐和甜的尤为受欢迎。

“老板,我要四个椒盐的。”“老板,来两个甜的、两个梅干菜肉馅的。”“老板,要三个香葱的。”买烧饼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都是一买好几个。人们总是自觉地先付钱,后排队取货。

这家店,也算是出了名的,熟人相逢,电话代买,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咦,你怎么在这儿?”“我在这儿工作呀,来买几个烧饼,晚饭就它了。你呢?”“我也来买烧饼,烧晚饭还早呢!”“我在‘阿胖烧饼’,要不也带给你几个?”“好啊好啊,椒盐和甜的各要两个,谢啦!”

哇,出炉了,我买的是新鲜美味的牛肉烧饼,上面撒满黑芝麻。临走前,我忍不住问:“老板,您贵姓?”我以为会听到“免贵姓……”这样的字眼,却没想到他会说:“我姓‘胖’。”还有人姓“胖”吗?老板娘见我百思不得其解,笑道:“姓什么‘胖’啊,明明姓潘,谐音啊!”周围买烧饼的大伙儿,也都乐得哈哈大笑!

阿“胖”烧饼!在这家小店铺里,总有一个穿白围裙忙碌的身影,围在饼炉旁,忙得不亦乐乎,他是烧饼师傅——潘师傅,亦是和蔼可亲的“胖”师傅。

 

快乐书画

童心共筑中国梦 (儿童画)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安实验小学   五(4)班 梅希悦

指导老师 徐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