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方永刚: 三尺讲台铸忠魂

方永刚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他以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传播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22年里,他作为一名军人和政治教员,深入农村、社区、机关和学校做了1000多场的报告,以高尚情操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不平凡的人生。2007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将党的理论镌刻在心里

方永刚出生于辽宁农村,虽然家庭贫困,但他勤奋苦读,1981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大学四年里,方永刚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和历史系资料室,他广泛阅读中外文学、哲学、东西方思想史等书籍,并研读马恩著作、列宁著作以及毛泽东著作。

1985年,方永刚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任教员,他的专业一下子从历史学跨越到政治理论。这种知识结构的转型是艰难的,也是长期的。他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广泛涉猎各种理论书籍,每年都要买几千元的书刊,买书、看书、写书几乎就是他生活的全部,一年有三百多天他是在凌晨2点以后入睡的。

方永刚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和传播中去。在他的书架上摆着一部1983年版的《邓小平文选》,书翻得不能再旧了,有的书页已经有些破损,书皮中心位置被手指磨穿了。这本《邓小平文选》中,几乎每一段每一行都有他密密麻麻的批注,不仅批注在书页上,更镌刻在他的心里。

让每一分钟课都充满激情

人们普遍认为政治理论是一门枯燥的课程,要想在一两分钟内就把学生吸引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方永刚就有这样的本事。在课堂上,他从不照本宣科,“束之高阁的理论是没有生命力的”,他经常调查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同事们都评价,“有课给方永刚,他从来没拒绝过!”

方永刚有两大特质,一个是具有创新性思维品质,总有新思想、新观点,另一个就是对教学近乎痴狂的热爱。“他一个人就开了13门课,也愿意讲13门课,那是多大的工作量啊!”他的课充满了理论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连续6年教学质量被学院评为A等。就这样,方永刚把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课讲成全院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之一。他说:“哪怕是5分钟的课,我也充满激情!”

方永刚对创新理论的传播不局限在大学课堂,他先后为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社区、企事业、干休所、学校等单位作辅导报告1000多场。从军队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北国的漠河边防到南疆的海防哨卡,都留下了他传播创新理论的足迹。

用生命激情践行党的誓言

1997年5月,骑车外出的方永刚遭遇车祸,两根颈椎齐根骨折,当时医生在他头顶钻了两个眼,埋了两个钩子,吊了16磅的秤砣做牵引,整整吊了108天。这108天中,陪伴他的是43本从家里搬来的书籍。身体不能动、头不能动,他就用手举着书看,硬是在108天住院时间里看完了这43本书!他还坚持写作,出院后不久,就写出了30万字的《亚太战略格局与中国海军》,这也是最早将邓小平理论与海军建设联系在一起的理论著作。

2006年11月,被确诊为晚期结肠癌的方永刚,仍然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他从医院回到学院,为海军基层政工干部培训班国防生学员上完了他本学期的最后两节课,还躺在病床上完成了对3名研究生的学期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辅导任务。方永刚真学、真信、真情宣传、真诚实践党的创新理论,用生命的激情诠释了一名军校教员生命一分钟,奋斗60秒的人生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