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上,我们并排而坐。试卷上,我行笔疾驰,眼角余光里的你,却在若无其事地张望,丝毫没有应考时的紧张与心切。
你的一轮扫视之后,我知道,并没有搜寻到需要出现的“猎物”,因为这个考场上并没有其他你认识的人,除了我。但我,你是最清楚的了,上回你向我抛来纸团,我没有去向老师告发,而是选择扔,就扔一次——扔向墙角的垃圾篓。这是我对你作为同学的最大的客气了。很不幸的是,那次测试你只拿到了个位数。这次,你依旧是运气差到了极点,整个考场只有一个能“帮助”你的人,而我,是肯定不会出手的。
又是那个眼神!呵,你是不是傻?上回你就是这么可怜兮兮地看着我,可我没反应;难道这一回,又是同样的把戏,期望我将答案抛给你?答案很明确,门都没有!别再向我装可怜,好吗?我是很耐得住“攻击”的。我故意做了一个怒脸,你看到了吗?
也许,你看到了,你的行为收敛了,开始认真地看题目了,手中的笔也渐渐拿了起来。可是,难道真的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吗?不出五分钟,你那傲娇的头颅却又开始四周环顾了。不过,这一回,你的克星变成了威严的监考老师,高大威猛的老师提醒你两次,甚至还走到你身旁,专门“照顾”了你一下。令我失望的是,你却变本加厉,丝毫不惧老师的威严,依旧向我不间断地发射着“媚眼”炮弹。
其实,你那渴望的眼神我懂,这是你渴求“知识”,渴求正确答案的眼神,是一个“好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但是,我真诚地劝诫你,请把此刻的求知欲望带到课堂上,而不是晚上忙着打游戏,白天忙着补觉。也许,这也并不能完全怪你,只是,请你不要再把那种眼神抛向我。
你的眼神,我真的懂,但请原谅我无能为力。
这篇作文,用于“批评”、针砭周边出现的某种不良习气。
自己的同窗想在考场上作弊,作者给予批评,毫不含糊。由于是朝夕相处的学友,故更多的是规劝,苦口婆心。个中尺度,不易把握,作者采取第一人称进行“独白”,推心置腹,意在“恳谈”,所以通篇刚中有柔,坚守底线,又不失情分。
此文立意,值得赞赏。成长伴随着烦恼,求学中充满酸甜苦辣,这就需要友人和友爱。友谊,是春夜喜雨的滋润,坎坷征程的搀扶,歌笑同声的呼应,面临歧径的断喝。如此,方能成就“挚友”“密友”“诤友”;无原则地庇护和迁就,只能滑向庸俗,无益于“你”“我”“他”。这篇“内心独白”,虽未点明这一话题,却在字里行间蕴含着此种人生况味。看来,度过了天真烂漫的小学,经历了起步维艰的初中,程东同学领悟了不少事理人情,青涩的小果开始成熟;人,一天天长大。我们表示祝贺。
结构这篇作文时,作者紧紧扣住“眼神”:表面上,描写“你”的“眼神”;实际上,双方对视,脱不了“我”的“眼神”。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心灵遇合与碰撞,“火花”因之迸发。“你”的眼神,传递的是无奈、祈求和失望。“我”的眼神,反馈的是洞悉、拒绝和规劝。“你的眼神,我真的懂”,但是底线必须固守,“请原谅我无能为力”。这是“眼神”回薄相转的定格。这是心灵搏击的结论。于是有了这篇通过“眼神”发布的精彩的“内心独白”,文眼由此而豁然开张:“你”,渴求知识,渴求正确的答案,但必须把这种欲望带到课堂上,这才是一个“好学生”应该具备的品质!多么到位,多么深刻,多么动情!“你”,能不为之怦然心动?……
愿朋友“你”“我”“他”,都珍视这种“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