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家乡“鱼事”

海安县明道小学四(5)班 奚梓原

指导老师 钱 梅

在辽阔的苏中平原,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小城,那就是我的家乡——海安。生活在海安的人们,最引以为豪的莫过于那些“鱼事儿”了,我自然也不能例外。

说起家乡的鱼,特有名声的当属河豚,对,就是过去人们说的“冒死吃河豚”中的那种,不过现在都是科学养殖,毒素控制了,味道却依然鲜美。河豚鱼养殖基地建在海边滩涂上,围网捕鱼的好戏却是在里下河水乡的河塘里。放眼里下河,大大小小的河塘一个连一个,河道一条串一条,可谓水域天成。春天,人们放养鱼苗,到了春节前的捕鱼季节,渔民们就把网撒向塘里河里围成一片片,有的还用长竹竿拍打水面,将鱼赶到包围圈内。等上个把小时,大伙儿在岸边扯住网,再派几个人撑着小船在水面上协助。众人齐心协力,使劲拉网,“嘿哟——好,嘿哟——好”,号子声响彻云天,那场面真叫壮观!网中央要拉出水面,哇,满眼都是银鳞跳!快看快看,有的鱼儿不甘束手就擒,猛地一跃,成功逃出“天罗地网”;有的却是慌不择路,“自投罗网”,从网外跳了进来。渔民们满脸笑容,干劲更大了。网,一张张拉上岸,整个水乡大丰收,鱼儿装了一车又一车。这就是最热闹的围网捕鱼。

鸬鹚捕鱼是家乡“鱼事”的又一抹风景,也是我百看不厌的节目,而且似乎一年四季都可观看。捕猎的对象是小河沟里的野生鱼,捕猎主角是一身黑色戎装的鱼儿杀手——鸬鹚。不过每当它们跃出水面的时候,总有同伴飞过来争夺猎物,获胜者最后将猎物叼在嘴中,试图把鱼儿藏进它的秘密仓库,可大部分时候都被渔夫们的火眼金睛发现。哈哈,这就叫“鸬鹚捕鱼——渔夫在后”!不过,在鸬鹚们辛苦劳作后,渔夫还是会解开系在它们脖子上的套索,让捕猎者享受劳动果实——当然都是些小一点的鱼儿了。

至于垂钓,则是一种悠闲的“鱼事”,那些“青箬笠,绿蓑衣”,是撒在家乡水滨的绿色的星星……

 

我是海安人。此文是一位“小小老乡”写的,故读来相当亲切。

“鱼事”,一般写作“渔事”。这里用“鱼事”,说的是“鱼儿”的“事儿”,也罢。

我曾经写过一篇小散文《渔魂》(见《江苏学人随笔》),有一段写道:“那日垂钓,收获颇丰,我忽地向小伙伴感叹:‘我什么鱼都钓过,就是没有钓过河豚。’言毕,不出五分钟,竟然千真万确地从乡村小沟里钓出一条色彩斑斓的河豚来。此非天助我也?至今仍觉大奇大妙!”奚梓原同学的“鱼事”,开篇介绍的便是家乡“河豚”,已属科学养殖,毋庸“拼死”吃它了。此乃“鱼事”新气象,故小作者首先推出,抢人眼球,争个“满堂彩”。

接着,此文重点描画了两幅“风景”:一是人捕鱼,二是鸟捕鱼。各具个性,相映成趣。

写“人捕鱼”,突现收获银鳞的喜悦。那齐心拉网的“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响彻云天,震撼碧水,挟裹着渔人的艰辛、汗水、智慧和希望,令读者意荡神驰。小作者注意行文的“辩证”,在渲染、铺陈“壮观”场面时,轻快而机智地点击了天然“小镜头”:“有的鱼儿不甘束手就擒,猛地一跃,成功地逃出了‘天罗地网’;有的却是慌不择路,“自投罗网”,从网外跳了进来”。生动有趣,调节了文气。

写“鸟捕鱼”,主角是“一身黑色戎装的鱼儿杀手——鸬鹚”。这种水鸟,我从小便神而往之,此刻,竟被奚梓原同学的描述激活了记忆。鸬鹚的“秘密仓库”,我知晓。渔夫赏点小鱼慰劳鸬鹚,我也见过。但,鸬鹚叨鱼出水时“总有同伴飞过来争夺”的情景,我并未留意。这是大有生趣的、鲜活的“细节”,小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说明他观察得相当细致,是生活的有心人。表扬。

原文没提及“钓鱼”。这对于我这个垂钓数十年的“老渔翁”、“老老乡”来说,委实有点遗憾。所以,我在文末加了一行字:“至于垂钓,……绿色的星星”。望小作者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