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北斗背后的故事:
占频之争 “生死时速”

导航卫星靠无线电波发射和接收信号,可是能用于卫星导航的无线电频率范围是有限的,它对于卫星导航就像生活中的石油和水一样,是宝贵的稀缺资源。我国在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初期就曾经险些失去这些宝贵的频率资源。

在中国北斗系统和欧盟伽利略系统发展之前,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和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已经占据了黄金频段。当时国际电信联盟规定,申请卫星导航系统频率必需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向国际电信联盟提出申请,申请者必须在7年内开始使用该频段,否则作废;第二步,如果多方申请同一频段,在不存在干扰的前提下可协商共用;第三步,申请者在规定时间内使用了该频段并经确认后,便获得合法使用权。

中国于2000年4月16日提出申请,欧盟是在2000年6月5日提出申请的。由于两者申请的频率高度重叠,申请时间也非常接近,所以竞争非常激烈。七年的时间看似很长,但对于必须分秒必争的北斗团队来说却是生死时速。

时间到了2007年3月下旬,我国北斗卫星准备发射前,应答机却出现了信号异常。作为连接天上和地下的传输设备,如果不解决问题,卫星可能出现故障。如果排查解决时间过久超过时限,又会失去宝贵的频段。

我国科学技术人员争分夺秒地进行排查,经过72个小时的奋战,问题最终得到解决。2007年4月16日晚8点,在频段有效期只剩4小时的时限下,我国的卫星终于开始连续发射信号,成功保住了北斗卫星频段的合法地位!

就这样,大器晚成的中国北斗,“后来居上”登上了世界科技重大工程的创新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