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琳 通讯员 龚小敏
环保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更要落实在我们的行动中。瞧!无锡市张泾实验小学的《关心下一代周报》小记者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主题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进一步感受爱护环境的重要性。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一起去“绿”行吧!
垃圾发电大揭秘
垃圾怎样转化为电能?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小记者们走进“光大能源”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焚烧发电的过程,感受变废为宝的神奇科技。一进园区,四(5)班张议丹就被美丽的风景吸引了,喷泉假山、小桥流水,空气中满是植物的清香。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大家来到中央控制室,只见大屏幕上有三簇大火正熊熊燃烧。讲解员告诉大家,生活垃圾正在炉中焚烧。随着技术的革新,每吨生活垃圾焚烧后能产生500多度电,可供一家三口使用一个月左右。张议丹细细算了笔账,这座垃圾处理厂每天输出的电可供4000多户家庭使用一个月!焚烧后的炉渣还能做成铺路的砖头……小记者张议丹写下寻访过程,让更多人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好垃圾分类,实现垃圾循环利用。”
“垃圾分类”小调查
通过寻访,小记者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但六(5)班冯文涵发现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不容乐观。她和小伙伴决定对小区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调研,在他们走访的71户家庭中,只有11户能根据要求分类,其余家庭没有明确的垃圾分类意识,甚至还有居民为了图方便,直接将垃圾丢在楼下花坛内。冯文涵觉得这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意义认识不足,于是便写了一份《垃圾分类倡议书》,向居民们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发出家庭内部做好垃圾分类、将垃圾丢进统一回收的站点等4点倡议。冯文涵说:“作为小记者,我要承担起自己的职责,号召大家一起努力,共建美丽绿色家园!”
环保行动大家做
通过调查,同学们认识到环保要从培养意识做起,于是除了写倡议书,大家还制作了“绿色银行加油卡”,开展“环保习惯共养成”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养成家庭绿色生活习惯。在“加油卡”中设置了随手关灯、做好家庭垃圾分类等10项绿色习惯,“我们通过自测和家长检测就可以获得绿色积分,竞选学校每月之星。”五(6)班田景元以前出门常常忘记关灯,这次活动帮他改掉了这一习惯。在他的影响下,爸妈也积极践行环保,不仅坚持做好垃圾分类,吃饭也做到顿顿光盘。
一系列活动不仅让小记者们了解了垃圾回收利用的价值,更让他们明白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大家纷纷表示,要学好本领,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具体行动,为建设更美丽的“绿水青山”而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