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琳 李 彤 朱 雯 通讯员 戴大翠 陈兴龙 左云英
同学们在课后生活中有这样一个快乐成长的“乐园”——它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里他们可以学到很多科技文化知识;它是一座“心灵驿站”,遇到烦恼他们可以尽情倾诉并得到疏导;它也是一座“故事城堡”,“五老”爷爷奶奶们用积攒的红色故事为他们注入成长力量……它就是分布在江苏城乡社区的3万多个校外教育辅导站,全省各级关工委和数十万“五老”、在职教师、志愿者,通过主题教育、科普宣传、文体活动、助学帮困、社会实践等形式,把校外教育辅导站建设成了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乐园”。
带领我们逐光追梦
无锡市3000多个校外教育辅导站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兴趣拓展课,发掘同学们的特长,让他们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努力赢得人生的第一块奖牌……引领孩子们“逐光追梦”。
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街道退体老教师于宝良创办的家庭辅导站设置在一排临街门面房的二楼,房间里陈列着许多奖杯、奖状,每一个都代表着辅导站的孩子在省、市级国际象棋和数学竞赛中取得的好成绩。2007年退休后,于宝良就在自家房子里开设了校外辅导班,无偿教孩子们国际象棋和数学。17年来,他教出了百余名省市级获奖小棋手,并帮助数十名数学特长生考入重点中学。
跟于老师学棋的孩子年纪很小,他总是不急不躁,将国际象棋的“牵制战术”等分成多个步骤,慢慢地帮助孩子熟练掌握。教室墙上的光荣榜里,除了奖状,还挂着十几幅学生照片。“这些都是考入国内顶尖大学的学生。”于老师喜欢指着照片给同学们讲学长学姐的事迹,激励同学们努力学习。黑板上方,写着一排红色的大字:“为了圆更多孩子的梦”。于宝良说:“希望通过我的‘第二课堂’,帮助更多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宝良教孩子们下国际象棋。
让我们的假期更加精彩
泰兴市各校外教育辅导站动足脑筋,不仅动员优秀“五老”进站,还从全市中小学中择优选聘在职教师志愿者,让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开阔视野、感受科技魅力。
每到节假日,济川中学七(5)班朱敏杰都会和小伙伴李运虎来到泰兴市虹桥镇新市村校外教育辅导站,跟随何婷老师一起探索机器人的奥秘。前方左拐、直行、弯腰捡球……在他们的指挥下,两辆机器人小车按照指令行驶并夹取物品放入相应的区域。从2016年起,新市村校外教育辅导站不断整合辖区中小学、复兴号少年宫等优势资源,先后开设了足球、机器人、电脑等专业培训课程,并逐渐形成了足球、机器人等特色培训课程。辅导站不仅在周末、寒暑假免费开班,还在学校里为孩子们提供课后社团服务。目前,辅导站服务的困境儿童、留守学生已超过400人次,孩子们的作品多次在全市各类比赛中获奖。
从五年级暑假开始,朱敏杰就在这里学习机器人编程,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不少是来自周边的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刚开始学编程时,朱敏杰遇到不少困难,“一个程序代码写错了,机器人小车就无法按照既定的路线行驶。”经过不断修改,机器人在他手里越来越“听话”,这让他特别有成就感。朱敏杰说:“长大后我想成为一名编程工程师,用自己所学让机器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在我们心中种下“阳光”
句容市各校外教育辅导站在办好“老少谈心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站结合”机制,与学校共建心理健康项目,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在后白中心小学有一个特殊的辅导站——“乐学园”,每天放学后,四到六年级的留守孩子们都会留校40分钟,写作业、参与心理团辅。“在辅导站我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老师们也会关注我的变化,帮我排忧解难。”活动中,老师发现小艾性格内向且专注力差,便对她进行复述逆向数字等针对性辅导,并带领她参加集体活动。为办好“乐学园”,学校先后安排十多名教师外出培训,老师们再用专业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帮孩子们消解“成长的烦恼”。
自从参加了“乐学园”活动后,原本自卑、敏感的小平变得开朗了很多。小平的左手有六根手指,刚出生2天妈妈就离家出走,年近六十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种种原因让小平变得孤僻,“是辅导站的葛虹老师帮我解开了心结。”在一次戴眼罩躲避障碍物的团体心理辅导中,葛老师发现小平的防备心很强。于是葛老师让小平站在小组最中间,大家紧紧地拉着他的手前行。在大家的陪伴下,小平慢慢融入了班集体,学习生活中的表现也好了很多。
全省3万多个校外教育辅导站中,有设在校园里、社区中的,也有“五老”拿出自家房屋免费开办的。虽然形式不同,但活动的精彩程度以及“五老”、志愿者们对孩子们的倾情关爱始终如一。这些温暖的“心灵驿站”,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生活,更充盈了他们的内心,助力他们更加快乐、自由地成长。
孩子们在新市村校外教育辅导站学习拼装机器人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