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他是我们的“老校友”

本报记者 郭 瑞 通讯员 朱静芳 陆惠兴 钱伊琳

书声琅琅的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旁,有一座四进两院的江南民居,宁静典雅,“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牌匾,高悬在西侧院落的门额上,东院则是瞿秋白纪念馆。20年来,一批又一批觅渡桥小学“秋白讲解团”的同学们,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在这里,为前来瞻仰的游客介绍瞿秋白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少年时,瞿秋白一家陷入经济困境,不得不搬进瞿氏宗祠,也就是现在的故居所在地。瞿秋白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很小就博览经史百家,加之经历世态炎凉,他比同龄孩子更显得成熟老练。在一案古朴的书桌前,四(10)朱佳莹介绍着瞿秋白上学时的故事,“秋白6岁就读于冠英两等小学堂,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觅渡桥小学。他的一篇作文以螃蟹来比喻横行霸道的统治者,老师满意地批了一百分后,又拿去给校长看,校长夸他字迹端正、卷面整洁,文章写得也很好,便在一百分后面又加了五分。这些瞿秋白的童年故事激励着我要多学、多思,成为一个像他一样有学问、有出息的人。”

瞿秋白故居内,一尊戴着眼镜、手握书卷的铜像迎面而立,身后墙壁上刻着两句诗“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也是这位文弱书生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写照。

还不满30岁时,瞿秋白就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31年,瞿秋白在上海养病期间,同鲁迅一道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在纪念馆的“书生领袖”展区,四(13)班的李承翰讲解完这段历史,怀着崇敬的心情继续说,“瞿秋白不仅是革命家,还是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苏俄进步作品,为中国革命文学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有这样一位伟人校友,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为国家做贡献。”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瞿秋白留守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次年2月在福建长汀不幸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对他百般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辞拒绝。“1935年6月18日,年仅36岁的他从容就义。”四(3)班的何沁颖说,“瞿秋白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永远印刻在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