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双减”新样态:劳动促成长
本报记者 周 琳 李 彤 朱 雯 通讯员 张增镒 王 波 茅向燕

常州市香梅小学六(4)班尹梓晗化身“大厨”在炒菜。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的同学们和他们“复刻”的“运河桥”。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学生走进常州劳动教育基地。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习总书记的这封信也激励和鼓舞着广大江苏师生。在“双减”背景下,江苏中小学校结合新课标要求,规划、开发劳动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并鼓励他们参与劳动实践活动。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全国唯一的“劳动课程标准实验区”,常州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探索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构建起行政、教研、学校、基地、家庭“五力”联动的劳动教育推进模式,创新并开列家庭和学校“十大劳动教育清单”等,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

 

强化顶层设计,为劳动教育“立规矩”

中小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方案,小学、初中的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普通高中不少于六个必修学分……常州在全国率先开展《常州市劳动教育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为实现劳动教育法治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撑。

对于为劳动教育立法,同学们举双手赞成,不少同学还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在市人大常委开展的“校园专场”立法调研中,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高二(3)班徐文睿和小伙伴们介绍了学校“模拟政协”团队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提案。“在劳动教育基地参与劳动实践时,我们发现集体活动多、个性化课程少,无法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劳动兴趣。”于是他们通过走访调研,总结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五大问题,“我们回收分析了1293份问卷,撰写了几万字的访谈记录、政策分析和调研报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课程设置、聘请可以胜任理论与实践指导的‘双型’教师、优化评价体系等建议。”座谈会后,徐文睿和同学们翘首期待《条例》的颁布,希望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模拟政协”活动不仅让高二(2)班曹逸丹明白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让她从劳动实践走向社会实践,“政协委员们在履职时也是这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试着解决问题的。未来,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担起使命,建设更好的明天。”

劳动教育立法让常州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学生发展处副主任胡爱彬倍受鼓舞。2019年起,学校着力打造劳动教育新样态,鼓励同学们带着问题去探究,研究水培植物合适的ph值、利用杠杆原理制作劳动工具等。“但多重因素让一些劳动教育规定无法得到有效落实。立法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让学校更有底气了。”

 

家校携手合作,让劳动教育润美少年

劳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协同推进。“双减”后,同学们的课余时间更多了,在家长的引导下,同学们撸起袖子积极参加家务劳动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劳动,培养生活自理意识和能力。

为了更好地指导家庭劳动,常州市香梅小学为同学们量身定制了100项力所能及的家务挑战,从“剪指甲”到“会看药物说明书”,五花八门的劳动项目生动有趣。在家长的带领下,同学们踊跃“闯关”。四(1)班陆晨宇在奶奶的指导下为家中绿植换土、松土、浇水,一番操作下来,陆晨宇学到了不少养花窍门:“奶奶教我在盆里插上一枝小棒,用绳子将芦荟的叶子绑在上面,这样芦荟就能长得更挺拔。”去年秋天,六(4)班的同学们从校园里的桂花树上采集了许多桂花,朱加亦主动请缨为大家制作桂花蜜,在外婆的指点下,他将桂花一层层地与蜂蜜掺在一起,封口后放在阴凉处发酵。

去年,常州市教育局针对全市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状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84%的学生认为“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但仅有44%的学生表示“看到家里地板脏会去拖”。五(3)班袁羽晗的爸爸认为,“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不仅可以提升自理能力,还能塑造品格。”清明前,袁爸爸带着女儿一起制作青团,作为中式烹调高级技师,袁爸爸对每一道工序严格把关,要求袁羽晗必须把艾草汁搅拌均匀、和好的糯米面团要放置一段时间才能包……在爸爸的高标准严要求下,青团制作大获成功,爸爸还带着她送给长辈们品尝,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袁羽晗说:“制作青团不仅让我更了解爸爸的工作,感受到他的辛苦,也让我明白只有坚持高标准,才能做得出色。”

 

聚焦课程建设,让学生“劳”有所得

劳动课一直都有,那么课程的质量和内涵提升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根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常州市研究编制了基于课标的市域劳动教育指南:小学侧重“动手+动脑”的体验式劳动,初中侧重“做中学+学中研”的项目化劳动,高中侧重“多学科参与+多层次探究”的创造性劳动。

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处处活跃着同学们劳动的身影。“学校以‘创造性劳动’为特色,形成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德育处处长郁娥介绍,校内,设置共性普惠课程《通用技术》,开发了“复刻运河桥”桥梁模型制作与桥梁博物馆设计的校本特色劳动课程,以及植物种植类、科技探索类等社团专修课程;校外,向实践基地定制了城市建模、豆腐制作、古法酿酒等劳动专修课。通过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奉献社会。前不久,学校与太湖湾教育大营地联合开发了18门劳动课程。高一(7)班张鑫宇“抢”到了心仪的纺织课,他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无纺布中融入奇思妙想后,将之变成“三星堆”文创产品—青铜人头像包,“或许以后我能成为一名设计师呢!”

“劳动教育与学科相融合,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通用技术老师赵克己着力将学科与校本特色劳动课程相结合,指导同学们复刻常州境内新运河段上的11座桥梁。高三(13)班顾芸溪和同学们组成11个“建桥小分队”,从研究设计图纸开始,经历一次次失败和推倒重来后,大家团结协作让桥“立”了起来。从那之后,顾芸溪对家乡桥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之余,她会去寻访每一座桥背后的历史并进行整理研究,“我希望能用所学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涵养坚毅品质。“双减”之下,常州打造劳动教育课程“新样态”,开展立法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聚焦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