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高一(10)班 许莉敏 指导老师 徐 婕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农村景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根植于土地的国家,这本书让我真正了解到“土”的意义,理解了其背后的乡土本色。
其实“土”是自然、本真的底色。生活需要有一双发现本真的眼睛。土并不是俗的代名词,而是根源于土地,生于斯、长于斯的一种自然的生活。现在的世界有太多喧闹,我们需要“土”气,需要本真,寻觅到让内心平静下来的地方。因此,“土”并不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的落后现象,而应该是有益于当今社会的本土情怀。
在《乡土中国》中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例,既揭示了“土”的意义,也对当代社会进行了剖析。
例如书中写道:乡下人进城,不了解其中的规则;乡下孩子读书读不过城里孩子,会被说成“土”。而城里孩子不会捉蟋蟀,不会玩泥巴,是否也是“土”的一种表现呢?
的确,很多人把“土”强加给乡下人,给人框定了一个刻板印象。但是乡村不是土的代名词,而应是富有生机的土气与质朴。“土”本来就不是用来定义人与人之间差距的,它是一种根植于土地的生活。有一位来自农村的新娘,没请婚庆团队,村子里漫天翩动的红纱与喜庆的灯笼都是由家人亲手布置,这种出自乡土的浪漫哪一点比城里所谓的“时尚”差了?所以,理解什么是“土”,应该从本质出发,发掘乡土本色的那种淳朴纯真,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我希望有一天,劳累了一天的农民工可以大大方方坐在公交车的座位上,放松地享受那抹回家的晚霞。若想理解乡土本色的那片质朴之心,发掘社会深层的肌理,衷心希望大家能够认真研读《乡土中国》,去体悟其中的含义。
《乡土中国》精彩章节: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内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我读《论语》时,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的答覆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做子女的得在日常接触中去摸熟父母的性格,然后去承他们的欢,做到自己的心安。这说明了乡土社会中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