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晓勤
又到一年清明时,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苍松似海、翠竹成林。时光磨不去碧血丹心的浩然之气,岁月割不断后来者对先烈的缅怀之情。4月1日,记者再次走进雨花台烈士陵园,追寻先辈足迹,重温峥嵘历程。
朵朵小花寄哀思
阳光透过薄雾,柔柔地照在高大的纪念碑上,“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几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空中,一只只白鸽掠过,不时有一两只落在碑前烈士铜像的肩上,默默注视着前来悼念先烈的人群……
南京市力学小学三(10)班的董坤鹏和同学们一样,手里拿着一朵白色的小纸花,静静地站在队伍中,“这是我昨晚自己做的小花,等会儿我要把它献给英勇牺牲的烈士们。”队伍前方,四位男同学向烈士纪念碑献过花圈,师生们一起默哀,追思革命先辈坚韧不拔的不屈之魂。同学们缓缓地绕纪念碑一周,轻轻把手里的白花放在碑座周围的草地上,朴素的纸花、怒放的白菊、金黄的雏菊,铺满了碑座四周,一枝又一枝,绽放在四月的阳光下。
“我把小白花放下的那一刻,心里很难过。因为这些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所以我们要珍惜。”力学小学三(1)班许珈恺同学说出了同学们的心声。
一个又一个团队有序走向前去,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先烈的哀悼,纪念碑旁的朵朵小花越来越多了……
来自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明发分校六(3)班的王雨萱有点激动地说:“先烈面对敌人的酷刑,像秋瑾一样,没有弯腰。面对生死抉择,他们义无反顾。今天,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将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永不衰竭。”
滴滴泪水忆先烈
巨型烈士雕塑群像前,一排整齐的冬青树上,同样缀满了朵朵白花。左侧,一位老人正向几个少年讲解着,“群像是由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高10.3米,宽14.3米,重1300多吨,有近十万革命志士在这里壮烈牺牲,所以拍照时要庄重……”这位苦口婆心的老人叫申永祥,今年87岁高龄,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我就住在附近,天天来,除了活动筋骨外,还可以来陪陪这些烈士,当然,遇到小朋友也要跟他们讲讲。”说起当年,申永祥老人的泪水不由地流了下来,“1947年,家里人都饿死了,19岁的我参军了,从东北打到厦门,后来又跨过了鸭绿江,一口炒面一口雪,打了五次大战役,最惨烈的第五次战役整整持续了五十多个昼夜,我们就是靠着这股劲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36万多志愿军战士的鲜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不能忘记啊……”擦干泪水,老人再次强调:“我是一名战士!”
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朱翔第一次来雨花台烈士陵园,他参观得特别仔细,“爷爷是个老兵,每次看到电视里祭扫先烈等活动,他都会敬标准的军礼,我也会跟着做。现在长大了,虽说不会再这样做,但心里的情结一直都在。爷爷如今中风躺在床上,我回去要把在这里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爷爷。”
声声诤言慰英灵
在众多的统一校服中,身着浅色卫衣的王兆麟显得格外显眼,这位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二十小四年级八班的小男孩是第一次来南京,“烈士们宁死不屈、不怕困难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回到学校,我要向同学们好好描述一番。”问及带儿子来雨花台的原因,兆麟妈妈不假思索地说:“这里可以受到教育啊,这些都是不能忘却的历史,每个人都应铭记于心,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
南京市力学小学三(1)班卜天一虽说年龄不大,志向可真不小:“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好好学习,做好每一件事。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参军,保家卫国。”
虽说来过多次,可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严子涵和熊宇轩说每次都会有新的收获,“烈士们之所以会前赴后继,不畏牺牲,是因为他们知道,有国才有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小家何以为继。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一个和平的时代,我们这些后来者要沿着先烈足迹前进,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