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许德珩:毕生追求革命与进步

许德珩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九三学社重要创始人。他一生追求革命与进步,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求知苦学图报国

许德珩出生于书香门第。他自幼勤奋好学,1909年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许德珩投笔从戎,后来又参加讨伐袁世凯。
1915年,许德珩进入北京大学读书。由于父亲病故,许德珩学业几乎难以为继。在蔡元培校长帮助下,他到北大国史编纂处做翻译工作。许德珩每天在校门外的简陋饭铺中以火烧、素面充饥,每月省下钱寄给母亲;一条白色床单,睡觉时一半用来铺,一半用来盖。
尽管生活艰辛,但许德珩积极追求进步。经李大钊介绍,他参加了少年中国学会,结识了毛泽东等人。他在“少年中国学会登记表”中“终身欲从事之事业”一栏,填写的是“劳动者教育”,意即通过教育改变国民素质。

五四宣言起草者

1919年5月3日,许德珩得知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消息,马上召集同学开会,来自北京的十三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决定在天安门举行爱国大示威,反对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许德珩起草大会宣言。当晚,他将仅有的床单撕成条幅,写上宣传标语。
5月4日,北京三千余名大、中学生集会,“五四运动”爆发。大会宣读了许德珩起草的《北京学生天安门大会宣言》。当天,有32名学生被捕,许德珩排在首位。许德珩在狱中写下五言诗:“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
经过孙中山、蔡元培等多方营救,北洋政府被迫释放了这些同学。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许德珩决定赴法国勤工俭学,后与周恩来、徐特立等建立了友谊。1926年,许德珩回国,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兼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

殊途同归强国梦

“九一八事变”后,许德珩痛斥南京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5年,他积极推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游行当天,许德珩夫妇走在游行队伍中,与同学们一起迎着军警的大刀和高压水龙昂首前进,身上的棉衣结了一层冰,让同学们深受鼓舞。
抗日战争中,许德珩奔走于大后方,动员抗战,多次痛斥汪精卫等投降派,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他常邀请各界爱国人士到家中座谈,取名为“民主科学座谈会”,后更名为“九三座谈会”。1949年10月1日,许德珩以九三学社代表身份登上天安门,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
许德珩虽然身为民主党派领导人,但他始终坚定地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强国之路。1979年,89岁高龄的许德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52年来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