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为中国近代教育、文化、科学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走教育救国之路
蔡元培出身商贾之家,26岁成为翰林院编修。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蔡元培悲愤交加,他认为:只有培养人才,开发民智,才能一步步强国、救国。于是蔡元培踏上了漫长的教育救国之路。
蔡元培首先任教于绍兴第一所新式学校——绍郡中西学堂,实行融合中西的教育方式和内容。他因材施教,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水平开设不同级别的课程,培养出了许多人才。后来,蔡元培在上海交大的前身南洋公学等校教书,先后兴办了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在这个时期,蔡元培结识了吴稚晖、章太炎等风云人物。
39岁时,蔡元培赴德国留学。辛亥革命爆发后,蔡元培应邀回国,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
倡导北大自由学风
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一上任,就开始大动作改革,改变了北大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率先推行男女同校。蔡元培的办学理念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他大量引进新派力量,不拘一格招聘人才。很快,北大的学术研究、思想自由风气就初步形成了。
蔡元培告诉学生们,读书要抱着求学的宗旨,不要追求功利。他要求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提高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做一个对国家、社会、家庭都有益的人,不做金钱和权力的膜拜者。
蔡元培认为学校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水平。在教师聘任上,蔡元培的原则是:能力第一,只要有真才实学、热心教学、有研究学问的兴趣和能力,不管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都可以聘任。这个条件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如陈独秀、胡适、梁漱溟等大师级的人才到北大任教。北大成为各种思潮的交汇之所,也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和壮大之地。
短短几年间,北大不但成为北方第一学府,也成了全国第一学府。
民族危亡中坚守教育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北大成为学生运动的中心,很多学生在学运中被捕。心急如焚的蔡元培邀集北京13所大专院校的校长在北大开会,商量营救学生的事宜。他表示:为使学生出狱,他愿意“以一人抵罪”。随后,他带着校长代表团前往警察厅、教育部等部门请愿,要求立即释放被捕学生。在连续奔波了两日后,被捕学生终于获释。
1927年起,蔡元培在南京国民政府任职。国民党背叛革命后,蔡元培反对屠杀共产党人的行为,曾出面营救共产党人和革命青年。他还曾专门撰文劝告国民党当局继承孙中山的高尚人格,以德服人,停止杀戮。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63岁的蔡元培加入了抗日行列,以一名文人、一位校长的身份,为抗战做贡献。他不顾年老体弱,只要与抗日有关的社会活动,都积极参加。蔡元培担任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委员,积极呼吁国际社会制止日本侵略行为,还领衔发表全国大学校长宣言,控诉侵略者的罪行。1936年,他与陶玄、张静江、李石曾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一所世界学校,实行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力求把学生从小就培养成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1940年3月3日,72岁的蔡元培先生不幸病逝,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