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豆沙包

南京市六合区棠城学校小棠果文学社

九(2)班陆一思

指导老师 孙 刚

一抹清香……

和着面粉的麦香和豆沙的甜香,氤氲着柔和湿润的蒸汽,我疾步穿过匆匆的人群,挤上柜台。

“老板,两豆沙包。”

“好嘞,82号,等会叫你!”

终于,我坐到了靠窗的一个角落。天蒙蒙,星星点点的雨,落在微起波澜的淮河上,勾起圈圈点点涟漪,望见屋檐挂着的水珠,摇摇即坠,打在洁净的玻璃上,染花了眼。闻着小麦香,好有诗意……

想到那时的我还小,爷爷总是推着他的老式自行车来学校接我。他一边欣赏悠悠白云,一边抿几口玻璃杯中的枸杞菊花茶。见我出门,他定了定脚,拧紧杯盖,撑起腰,伸了个懒腰,乐呵呵地接过书包。待我跳上车,便颠颠簸簸向大路迈进。

偷偷瞄着周围的建筑,不久,我心有灵犀地感应到了包子铺的气息。

我拍着他后背,大声嚷嚷:“爷爷、爷爷,前面包子铺停一下,买个豆沙包吧!”他一般都是顺从的。如果不,我就掀起他的棒球帽,当街喊他“地中海”,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再不行,我就跳下车,死皮赖脸抱着那棵大洋槐不放手。这时,无论有多急的事,他也会应了我。

眼前晃过一片紫粉,车停于树下。

我迫不及待地跳落,大好五月,风荡着花叶“哗哗”响。我抬头望了望四层房高的洋槐,又瞧了瞧地上花朵被碾成了泥,都溢着甜腻的花香。爷爷已经将买好的包子递了过来,打开袋子,伸手去抓,结果成功被烫了回来。

“看吧,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被烫了不服气,我闷声嘟囔:“明明是包子,好吗?”撕开包子表皮,豆沙馅立刻流了出来,凝在面皮上,结在手指上,烫得皮肤通红,但豆沙的绵稠立刻化于口舌之间,清香存于唇齿之上。甜豆沙果然比咸菜猪肉好吃啊!

“吃完来帮我捶捶背,还是你小爪子有劲。”“好的!”我随口答应着,胡乱地拍打着,回望那渐行渐远的紫粉……

“82号,82号,82号在吗?”

“可算找到了,喊你也不应,包子还热,赶紧的!”

我抓起包子,又被烫得尴尬缩回,将包子放在纸上,轻轻咬开皮……

五月的雨缓缓下着……

刚一看到标题“豆沙包”,我的心就凉了一半。这个标题,一点都不“高大上”。“豆沙包”能有什么好写的呢?又不是什么物资匮乏的年代?你让我吃一个豆沙包还行,写一篇作文,真难呀。

读完全文,我倒觉得在看纸质版的《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的写作很多启示——简单的情节,细腻的描绘,诗意的情境,浓郁的深情。

这篇文章情节很简单,写自己买豆沙包吃,但是文章插入了放学接我回家的爷爷给我买豆沙包的回忆,就让文章有了波澜。现实——回忆——现实,视角的转换,也让情感有了变化起伏。

文章描写很细腻,开头“清香”“小麦”“豆沙”“甜”“柔和湿润”“蒸汽”等词语,从嗅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方面,多角度勾起了读者的食欲,仿佛让我们就身处其中,似乎马上也能咬上一口。“伸了个懒腰”“颠颠簸簸”“当街喊他‘地中海’“死皮赖脸抱着那棵大洋槐不放手”……这些细致的描写,把小孩的调皮、可爱勾勒得淋漓尽致,也烘托出爷爷对孙女儿的疼爱。

文章创设了情境,充满浓浓的诗意。“悠悠白云”“四层房高的洋槐”“溢着甜腻的花香”,小作者营造了一个诗意的意境,为情感的宣泄作了铺垫。这些环境的描写又恰到好处地将文章情节衔接在一起。如:开头部分描写“坐在窗前赏雨”的场景,似乎与文章无关,而段末的一句“闻着小麦香,好有诗意”,又回到了“豆沙包”,并为下文的回忆做了铺垫和过渡。

如果《舌尖上的中国》只是拍美食,缺乏情感的渗透,缺少中国人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缺少了那份乡愁,整部片子就会黯然失色。《豆沙包》一文,也是一样,我们真真切切品尝到了那份浓浓的亲情。

——点评老师 孙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