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校园科技 小“红”人

 本报记者 张玫莹  通讯员 蒋 凯 章丽红

 

开栏的话:为生态保护出谋划策,用发明创造让生活变得更“聪明”,新时代的小创客们可没闲着。第29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就涌现出这样一批善于发现和勤于思考的同学们。让我们走近这些小创客,听听他们发明创造的故事,牢记习爷爷的教导,也做个“从小学习创造”的小创客!

 

科学课上,她高举小手积极发言;实验室里,她摆弄着五颜六色的化学试剂潜心钻研;科技节上,她滔滔不绝地将自己的创意和同学们分享……“只要看见她停下手中转动的笔,就知道奇思妙想就要从她的脑瓜里源源不断地蹦出来了。”常州市新北区百草园小学五(4)班潘佑嘉“爆料”道,而他口中这位热爱科学、创意无限的“小博士”,便是四(1)班的孙亦徐。

“家里的厨房就是我的实验室!”孙亦徐从小就是个热爱探究的“小问号”,为什么遇水面粉的颗粒就没了?为什么揉一揉它们就紧紧“抱团”了?……面对小亦徐的频频发问,妈妈总是耐心解答。一次,妈妈在厨房里培育的双色花让小亦徐眼睛一亮,“既然将花茎分成两半插进两种不同颜色的色素中就能培育双色花,那一定也能培育出四色花。”在妈妈的帮助下,小亦徐将花茎分成四份放进红心火龙果皮和葡萄皮汁中,果然花朵的颜色变得更丰富了,小亦徐激动地拍起手来。这次成功的尝试,让孙亦徐创新发明的步伐再也停不下来。

进入校园后,孙亦徐更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联欢会上,同学们搽的口红总是引起孙亦徐深深的担忧,于是她萌生了制作安全健康的果皮色口红的念头。在爸爸妈妈和老师的指导下,孙亦徐终于制作出橘子皮色和葡萄皮色的润唇膏,去年12月,她携《可食用果皮色口红的研究》亮相校园科技节。介绍灵感来源、展示制作过程,新颖的研究课题让孙亦徐成了学校里的“创新小红人”。但孙亦徐觉得自己的研究仍有改进的空间,于是她利用课余时间翻阅书籍、上网搜索资料,攻克了火龙果皮色素遇水溶解的难题,制作出粉嫩的火龙果皮色口红,并在第29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然而,孙亦徐的研究并没有止步,回到学校,她又开始研究口红的发展历史,《唇若施脂——口红的前世今生的研究》在“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赛”2018全球总决赛中获得二等奖。

面对种种荣誉,孙亦徐不仅没有骄傲,还想要带动身边的小伙伴一起探索发现:秋天,她拉着闺蜜刘琳珊一起研究树叶为什么会变黄。孙亦徐是刘琳珊眼中的“小博士”,“从她那里我能收获很多科学小知识。”现在刘琳珊也开始学着孙亦徐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课间,低年级同学在科学角嬉戏打闹,让孙亦徐想要开办“十分钟科学小讲堂”,“与其嬉戏打闹,不如利用好这十分钟学点有趣的科学知识。”孙亦徐摸着下巴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