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让国学走进学生心田

本报记者 苗 苗 实习生 宁 靖 通讯员 张厚宝 陈 锴

在10月5日的扬州市首届少儿国学公益文化节开幕式上,扬州市汶河小学北柳巷校区的学生们成了全场瞩目的焦点,他们用展板展示《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和《弟子规》,表演儒学小故事、诵读经典诗词……这不禁让参加活动的其他学校师生对这所小学的国学教育产生了兴趣。

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董子祠就坐落在汶河小学北柳巷校区校园内,站在董子祠边,学校余校长说学校的国学教育特点就是“化整为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们理解汉字文化,学校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两套教材,一套以拼音为主,一套以汉字笔画为主,而音乐课弹奏古筝、美术课学书法和中国画,这些新奇的体验可是北柳巷小学同学们每周的必修课!

二(12)班的骆君沂有声有色地吟诵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她特别喜欢每周一节的吟诵课:“平长仄短,依字行腔。把古诗和吟诵结合起来,就像唱歌一样。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古诗的读法,非常有趣。古诗吟诵听上去更有韵味,生动形象。有些写景的句子通过吟诵,变得更美了。当你掌握了吟诵的方法,就可以用古人说话的方式朗诵大部分诗歌了!”

三(14)班的陈子晨还常常在家和爸爸比赛背诗,“我爸爸背诗背不过我”,陈子晨自豪地说。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朗诵,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大量古诗词,连作文也越写越好了。

三年级的杨佩仪说,在她进入学校学习的三年里,每年都收获了不一样的内容:一年级学习了《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弟子规》,对于其中的经典句段,她和她的同学往往可以脱口而出。中秋节的时候,学校挂满灯笼给大家猜灯谜,她的同学们还穿着汉代传统服饰,在学校内的董子祠朗诵《弟子规》,听有关“孝”的演讲。这些经历教育她要尊敬长辈,严格要求自己。

这样的国学教育,学生受到怎样的熏陶呢?对于什么是“孝”“礼”“信”“仁”“智”,三(14)班的张乐阳可有话要说:“孝字上面是一个‘老’,下面是一个‘子’。百善孝为先,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首先要做到孝敬。夏天的时候,我会帮妈妈扇扇子,冬天给她暖手。妈妈工作一天很辛苦,晚上我会给她做按摩。”

深受北柳巷小学儒学氛围感染的其他同学也纷纷说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礼”就是“温良恭俭让”,谦让就是礼。在乘坐公交车时,学会给需要的人让座。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尊重老师,不要随意插嘴。“信”就是言而有信,说到的事一定要做到,借人东西一定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