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国家公祭鼎前的讲述

本报记者  王庄越  郭  瑞  苗  苗  通讯员  戴晓琳  李春宝

“侵华日寇,毁吾南京。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日月惨淡,寰宇震惊。”国家公祭鼎上的铭文昭示世人:历史不容忘却!

12月13日,南京全城肃穆,警报鸣响。2016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仪式现场,南京市一中的79名同学大声宣读《和平宣言》,表达对死难同胞的悼念,对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的缅怀。

和南京市一中的同学们一样,许多人自发地追寻那段记忆,宣讲那段历史,他们中有的是南京市大屠杀幸存者的亲属,有的是普通的大中小学生。外敌的蹂躏、战争的磨难成为他们记忆的一部分,也让他们更加懂得正义的价值、和平的珍贵。

史实,不容任何人否认

夏媛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的外孙女。1987年,南京初次统计大屠杀幸存者,认定的大屠杀幸存者有1756人,迄今,大屠杀幸存者仅剩一百多人,夏淑琴老人就是其中一位。1937年12月13日上午,一队日本兵来到夏淑琴的家,夏淑琴一家9口人中有7口被屠杀,夏淑琴身中3刀昏死过去,直到被4岁妹妹的哭声惊醒……

“外婆在家里从来不提南京大屠杀的事情,我也是从十几岁起才开始了解到发生在外婆身上的这些悲惨遭遇。”夏媛告诉记者,自己是在陪外婆参加各种采访活动的过程中,才一点一点了解到当时发生的事情。“眼睁睁看着亲人被残忍杀害,这样的切肤之痛,每一次提起就好像把自己的伤疤再次揭开一样。外婆参加相关采访或活动后,人总有好几天都不对劲,整个人情绪都很低落。”

“事情发生时,外婆一家正围坐在一起吃饭,本该温馨、和睦的9口之家,瞬间就只剩下两个人。”夏媛如今经常陪着外婆参加活动,也接触到许多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惨剧,“当年怀有身孕的李秀英,身中37刀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像我外婆和李秀英老人这样的幸存者证明了南京大屠杀是真实的,它曾经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中,是不容任何人否认的!”

历史,我们必须铭记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大二学生田媛的家乡是贵州遵义,她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以前,她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了解多源自历史课本,“我还记得两个日本军官比赛杀人,惨绝人寰……”大一时,田媛报名加入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做志愿者。

当看到纪念馆里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一段段纪录片,她的心被深深地触动了,也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纪录片中,一位老人讲述自己年幼时亲眼看着自己的两个姐姐被日本侵略者先奸后杀、父亲为了救女儿倒在日本人刺刀下的惨痛经历,听着老人的讲述,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落了下来,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的和平!”

自从当了志愿者,田媛常在微信的朋友圈里转发一些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帖子;当亲朋好友来南京,她会推荐他们去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要想了解一座城市,不仅要看它今日的繁华,更要了解它沧桑的历史。”田媛还说:“我会向人们讲述那段历史,让他们铭记历史,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努力将国家建设得强大,才能不让历史重演!”

和平,我们共同维护

南京市江东门小学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北侧,步行只需要十分钟,六(4)班的黄佳乐是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纪念馆尾厅是一个灵堂,循着水滴声,参观者看到每隔12秒就有一滴水就从高空落下,与此同时,侧面墙上贴有遇难者遗像的灯熄灭。这代表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平均每隔12秒就有一个生命消失。”黄佳乐说:“这也是警钟声,警示我们每一个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六(2)班孙瑞一直记得,去年公祭日的烛光祭仪式,他手中握着烛火,和所有人一起低头默哀、冥思。“活动告诉我,这是真实的历史,也是悲痛的记忆。”他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份责任,“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强大才有和平。我们现在就要刻苦学习,将来才能肩负起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使命。”

在南京国际和平学校,江东门小学六(2)班的王京京学习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和《和平学概论》。在与外国师生的交流中,王京京还结识了很多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记忆,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世界和平的倡导者、推进者、捍卫者!”

“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我们中小学同学们要守护记忆、捍卫真相,将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融入到圆梦中华的追求之中,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盛,这是对死难者最好的悼念,对先烈最好的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