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传统文化不遥远
本报记者 邓 园 通讯员 钟 石 唐医明 刘卫红 沈友宏

故事之中有历史

从小,父母就常为我们讲述精彩生动的美德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父母的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就在身边。

“小时候,妈妈常跟我讲‘卧冰求鲤’‘单衣顺母’的故事,从中,我感受到传统美德的可贵。”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初一(1)班的陈钱啸说,妈妈不仅讲述故事,更践行美德——奶奶的胃不好,早晨要喝温热的粥,妈妈早起熬好粥后,将粥凉上一小会儿,再端来给奶奶吃。现在,陈钱啸帮妈妈照顾奶奶的同时,也常为妈妈焐手,让她感受到温暖。

南京市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11)班的冯沛尧一直记着爸爸讲的“孙康映雪”的故事,他说:“那时我很难理解,是什么支撑着孙康在雪夜中露天读书的?现在我知道是对知识的执着追求,给了他战胜严寒的‘火力’!”每当遇到困难,这个故事总会第一时间“蹦出来”告诉冯沛尧,要有无畏精神,才能一往无前。“我总觉得,看着我前行的,不光有爸爸,还有像孙康、车胤这样陪伴我成长的故事中的人物。”

礼仪之中蕴传统

在父母的提醒与引导下,我们将问候挂在嘴边,将礼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些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积淀。

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初一(1)班韩佳琪的爸爸常提醒她,吃饭时要等长辈们落座后,才能坐下;等长辈们提筷后,才能“开吃”。“以前,我还调侃爸爸过于‘矫情’,可逐渐长大后,我发现爸爸的这些做法其实是在坚守传统礼仪。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让祖国的文明遗落在历史长河中,成为‘过去时’。”韩佳琪说,学礼、悟礼、传礼唯有“进行时”,她会传好自己手中的一棒。

泰州市泰东实验学校五(2)班的李安每天早起后要说很多次“早”——向爸妈、路上遇到的邻居、以及同学、老师等。“这是爸妈交代的‘任务’,我曾经认为礼仪像‘枷锁’般沉重繁琐。”李安向爸爸抱怨时,爸爸教育他,问好不光是客套,更是表达诚意与祝福。如今,李安已将这“任务”转化为“义务”,不光早上问好,“再见”“谢谢”等也成了他的“口头禅”。

节日之中含文化

重阳敬老、中秋团圆……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们同父母一道在仪式中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植心中,并传承下去。

每年腊月二十八,南通市通州区平潮实验初中初一(1)班张钰的爷爷都会亲手写春联,张钰曾问爷爷,买春联岂不更方便?爷爷却说自己写的春联才更有“年味”。“那时的我还很懵懂,于是爷爷讲了很多关于春联、春节的传统故事,我才了解到春节中的文化味。”于是,张钰成了爷爷的得力助手,和他一起熬糨糊、倒贴“福”。

中秋节时,不管多忙,苏州市浒墅关中心小学校五(6)班谢雨萌的妈妈、舅舅、小姨都会到外婆家“报到”,妈妈常说,过节最讲究亲人团聚,不光中秋节,其他节日里妈妈也会来到外婆家,哪怕只是陪他们说说话。谢雨萌说:“通过节日,传承传统文化、传递亲情暖意……我也从‘小跟班’变成了‘节日控’。去外公外婆家过节时,我常会自行准备神秘礼物,并‘冲’在最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