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四渡赤水——化被动为主动

王世谊

湘江血战后,国民党又调集重兵对红军进行围堵。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川贵滇三省,在敌军的包围圈中巧妙穿插,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化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

 

 

湘江血战后,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余人,元气大伤,伤兵满营,弹药奇缺,补给匮乏;而国民党军队士气正盛,又调集40万重兵对红军进行围堵。双方兵力悬殊,面对重重困难,在指挥中,毛泽东紧紧把握跳出包围圈、北上抗日这一战略目标,利用红军机动灵活的特点,因势利导,牵着国民党大部队东奔西跑,并寻机歼敌,最终成功跳出了40万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1935年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诱使国民党军汇聚川南,此时黔北(贵州)空虚,毛泽东当机立断杀他个回马枪!1935年2月18日至21日,红军秘密二渡赤水河,重回贵州,成功地把国民党大部队甩开三天路程,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刚刚“送走”红军的黔军惊魂未定,没想到红军“神兵天降”再次兵临城下,黔军自然方寸大乱。5天内,红军攻克娄山关,再占黔北重镇遵义,黔军守将一直逃到乌江边,慌乱中砍断浮桥,来不及过江的士兵纷纷掉入河中。1935年3月16日至17日,毛泽东命令红军虚张声势三渡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大部队则隐蔽起来,待敌人大军向西追至川南之际,毛泽东立即决定,乘敌不备,主力折兵向东,红军在国民党重兵集团的缝隙中,神不知鬼不觉地于3月21日晚四渡赤水,并在31日南下突破乌江,成功把几十万追兵甩在北岸,兵锋直逼贵阳。1935年5月3日至9日,红军主力仅靠7只小船大摇大摆地巧渡金沙江北上,将国民党40万追兵全部甩在金沙江南岸。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三个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六次穿越三条河流,转战川贵滇三省,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不断地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四渡赤水也成为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化被动为主动的光辉范例,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曾这样评价: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作者系省委党校廉政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