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圈粉”

本报记者 周 琳 张玫莹 朱 雯

通讯员 施洪辉 金学成 张 玲 徐文彬

启东市少直小学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

盐城市力行小学同学集体朗诵《陋室铭》。

 

吃粽子、挂艾草、系五彩绳……这个端午节,同学们在老师、家长的带领下,追溯端午习俗,讲述屈原的故事,纪念和传承屈原身上的爱国主义之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宝库,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大量鲜活、灵动的素材。同学们在传承非遗技艺、学习经典诗词等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魅力,滋养家国情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青春力量。

感受非遗魅力,厚植爱国情怀

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江苏,拥有许多浓郁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在学校的组织下,同学们通过寻访、体验等方式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

前不久,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的同学们走进桃花坞历史文化街区。“这里不仅孕育了‘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还是非遗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源地。”五(3)班邱一航和小伙伴一下子就被构图饱满、色彩艳丽的年画所吸引。参观中,他发现桃花坞木板年画除了神话人物、民间传说,还有不少“当代”题材,“你看,《刘军门大败法军图》再现了当年爱国将领刘永福抗击法国侵略者的画面。”老师告诉大家,桃花坞木板年画在康乾盛世时曾远销南洋,但在鸦片战争后日渐衰落……邱一航认为,文化的兴盛与国力的强盛密不可分,“作为苏州娃,我们要好好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绽放光芒。”

吃八道菜、制作端午香囊……盐城市力行小学五(1)班张嘉倪和家人的端午假期传统味十足。在学校《盐城“节日”》校本课上,张嘉倪了解到许多盐城的传统节日习俗:大年初一吃“开口菜”寓意“吉利”,初五放“开门鞭”寓意“发财”……盐城家庭宴请客人的八道菜制作技艺还成为省级非遗项目,这让张嘉倪觉得“家乡更‘可爱’了”。他计划在即将到来的暑假中探访更多家乡非遗,“非遗中蕴含着先辈们生活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有责任和使命保护好、传承好。”

品味文化之美,砥砺报国之志

研学活动中、思政课上,学校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资源、汲取中国智慧,以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少年“追梦人”的爱国初心,砥砺强国之志。

“太美了,每一扇花窗都各具特色!”在“行走姑苏 研习传美”研学活动中,苏州市虎丘实验小学校五(5)班的同学们来到大名鼎鼎的耦园。漫步耦园,各式花窗、亭榭回廊,都蕴含着传统美学的理念。“这里的花窗造型精美、风格迥异,透过每一扇花窗,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在老师的讲解下,他们了解到园林是苏州的象征,一草一木体现着古人的匠心与智慧。黄梓萱打算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苏州的园林文化,“我还要积极宣传家乡的园林文化,争当古城保护‘小卫士’。”

在“传承端午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主题思政课上,启东市少直小学五(1)班郑玥声情并茂地诵读了屈原的《天问》,和小伙伴们从华美的语言和丰富的神话典故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接着,周霜霜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从屈原的《天问》到中国航天的‘天问’系列,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对未知的探索以及对科技创新的追求。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理想之美、行动之美。”石槿萱也憧憬着长大后成为一名航天员,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先辈们的‘天问’已在今人的实践中逐步得到解答,我们也要用行动解答属于我们的‘天问’。”

诵读爱国诗歌,激发“求索”精神

学校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成立诵读社,让同学们在一首首爱国诗词的熏陶下,立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共同谱写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盐城市力行小学的同学们在传统诗词经典的浸润中,个个“腹有诗书气自华”。学校常态化开展“古诗文考级活动”,许多同学诵读的古诗文量超过了200首。六(1)班徐梦媛不仅在古诗文考级活动中爱上了古诗词,更“结识”了许多爱国诗人。《石灰吟》中,于谦“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态度和浩然正气让她深感敬佩。课后,她详细了解于谦的生平,“他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深深感染了我。”未来,徐梦媛想成为一名像于谦一样的爱国作家,用手中的笔激浊扬清。

在诵读社团学习屈原《离骚》《渔父》等诗词及创作背景后,启东市少直小学五(1)班石槿萱被屈原的才情与爱国精神深深打动,“当时很多士大夫信奉‘良禽择木而栖’,但屈原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始终对楚国一片忠心。”在石槿萱看来,新时代青少年不仅要像屈原那样把自己与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还要学习他的“求索”精神。“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充满了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修炼。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们要坚定向前,为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奋斗。”

启蒙礼、汉服节、飞花令比赛……在学校一个个精彩的活动中,优秀传统文化“圈粉”无数,同学们不仅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更争当新时代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