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西域”是指哪里?
在一些历史书或文学作品中我们常会看到“西域”一词,可你知道这是指哪吗?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是和张骞的名字分不开的。汉时期,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今甘肃敦煌西)以西,葱岭以东,昆仑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即汉代西域都护府的辖地。广义的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的中亚细亚、罗马帝国等地,包括今阿富汗、伊朗、乌兹别克,至地中海沿岸一带。
每期诵读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解读:三军中最重要的统帅是可以换人的,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以改变。意思是,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自请出使 身陷囹圄
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当时,汉朝准备联合西域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共抗匈奴,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主动应募,肩负出使大月氏的任务。
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勇士出发。一路上困难重重,但张骞一行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不幸的是,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时,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一边监视他,一边诱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使命。
惊险脱逃 不负使命
整整过了11年,匈奴渐渐放松了看管。一个月黑之夜,张骞一行趁匈奴不备,逃离匈奴。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
他们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大宛王听说汉朝使者来到,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还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
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是,大月氏认为汉朝离自己太远,不愿联合起来共击匈奴。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归途中,又为匈奴骑兵所获,被扣押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才趁机逃回汉朝。汉武帝详细地听取了他对西域的情况汇报后,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太中大夫。张骞自请出使西域,历经艰险,前后13年,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诸国的第一人。
再次出使 名震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带牛羊万头、金帛货物价值“数千巨万”,到了乌孙,游说乌孙王东返,没有成功。他又分遣副使持节到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国。公元前115年,乌孙派使者几十人随同张骞一起到了长安。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还到过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咸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犁轩(附属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中国使者还受到安息专门组织的二万人的盛大欢迎。安息等国的使者也不断来长安访问和贸易。
从此,汉与西域的交通建立起来。